在以前的文章社区研究之敏思博客的独到之处中我说明过我这个社区研究系列所关注的2个关键点:“其一,社区的黏度,因为我认为必须对用户产生黏度才能叫做社区;其二,高黏度社区的技术特征和管理规则,因为我认为社区主要的技术应用之间特征的不同会导致社区产品天生的黏度差异,同时不同的社区管理规则也会对这种黏度差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个是先天的一个是后天的。”
在写社区研究之网站的三种黏度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对上述的观点做了些微修正,只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现在我觉得可能这样表述会比较恰当:“其一,不同的网站黏度类型尤其是社交黏度的技术特征,因为我认为必须对用户产生社交黏度的网站才是社区,而技术特征的不同会导致网站天生的黏度差别;其二,以社交黏度作为最主要黏度的社区网站的管理规则,因为不同的社区管理规则会对社交黏度的高低产生影响。”我估计以后这个表述还会有修正,希望能越来越精准。
本来以为分析完三种黏度的差异,讨论了相关话题并回答一些网友提出的问题后就可以把网站的技术特征放下了,以后应该专心研究社区管理规则对社区的影响,因为这才是实践。但看到网友提出的问题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就具体的例子“百度贴吧和百度空间”把黏度问题再讨论一下,这里不讨论数据库黏度(我发现似乎对这种黏度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只讨论社交黏度和技术黏度。
我们先不去抠“社区”这个字眼了,因为现在我想讨论的社区已经和麦田、何田及其他社区研究高手所说的社区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所说的社区的范畴都比我宽泛。我们还是从黏度来看互联网产品,且不管这个产品叫做社区还是叫做社会化网络或者其它什么。
百度贴吧和百度空间
百度贴吧是可以匿名发帖匿名回复的,熟悉贴吧的朋友都知道,在贴吧上超过70%的主贴的署名只是一个IP地址,而我强调过所谓社交黏度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上面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贴吧以IP为署名的大多数网友之间基本无法产生社交黏度。
从用户登录贴吧的主要意图来看,通常是两种情况:
a)当用户对某些事感兴趣(比如黄健翔怒吼事件或超级女声比赛),会去相关贴吧看看大家对事件的讨论进而发表一下各人的意见,等风头过去了也就不再来了。大家自行去比较一下黄健翔吧在话题火热期和之后讨论量的不同。
b)当用户对某些物感兴趣,会去相关贴吧寻找资讯(比如为了买个手机在诺基亚吧)。我曾经为了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在十字军吧寻找资料,这也算是广义的对物感兴趣吧。
这两种情况的共同点是:用户来了,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或者没得到),然后就走了,下次什么时候来就不知道了。这种由于事和物的访问完全是技术黏度范畴的,和用户登录新浪或者Google的目的差不多(有趣的是新浪新闻的新闻评论也是匿名的,署名也是新浪网友然后一个IP地址)。
但百度贴吧里就没有社交黏度吗?肯定不是。访问李宇春吧就可以发现,这里不用说主贴,连80%以上的回复都是有ID的而不仅仅是一个IP地址。在一个完全可以匿名发帖和回复的论坛中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只能是玉米之间的社交黏度在起作用,这里的用户认的是人而不是事和物。如果我们尚雯捷吧的火热归功于她是今年超女冠军这件事的话,那李宇春吧长时间地排名百度明星名人类贴吧第一位应该归功于社交黏度的成功,李宇春吧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社区了。
北通云建站致力于网站建设、网站推广、小程序制作、微信营销等项目的专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网站建设及相关业务电话:0518-85119858 ,值班经理:18352802022